不搞垄断不吃偏饭,央企如何立足
记者:如果是市场化经营,可能不仅仅是董事会,职业经理人也要市场化、国际化吧?
宋志平:职业经理人制度,也是“央企市营”里一个重要内容。
有人常问我,你们重组了那么多企业,经理人从什么地方来,我的回答是一切皆由市场中来,央企的经理人也要职业化、市场化。中国建材去年选聘总会计师,中组部和国资委进行全球招聘,有1000人报名,初次筛选100人,从中选出25人,再选出8个人面试,最终我们选了一名十分优秀的总会计师。此外,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经理人职业化机制,职业经理人要有职业操守,有职业化能力,享受职业化待遇,做不好也有退出机制。有了这套办法,才能保证央企、国企的经营层干部真真正正有进有退,保证干部能够年富力强。
说到用人市场化就避不开报酬问题。和民企、外企相比,央企领导人的收入并不高,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对央企领导人的收入总有微词?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做到市场化选聘人才,大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做总经理。也许经理人职业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之后,人们就不会对央企老总的收入有那么大的意见了。
央企的内部机制也要市场化。只有内部机制市场化的企业才有真正的动力。过去常讲企业用人用工与激励三项制度改革,就是内部机制。干部能上能下、职工能进能出、收入能升能降。应该说,在这个问题上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后,市场化内部机制已在央企中普遍建立起来了。
“央企市营”提倡“国民共进”
“央企和民企不应是对立关系,而应在‘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’的融合中,实现‘国民共进’的良性发展”
记者:有一种观点认为,国有企业不应该进入市场,否则就是“与民争利”,会导致“国进民退”。您怎么看待央企参与市场竞争的影响与意义?
宋志平:关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存在的意义,我想中央的政策中有明确的规定,这是我国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所决定的。关于谁进谁退,其实市场是公平的。记得刚进入市场那阵子,我们机制落后,水土不服,打过败仗,痛定思痛后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。在市场经济中,竞争是客观的,任何企业都应该接受竞争的考验,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。央企这些年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央企改革了,全方位进入市场了,在市场化的改造过程中赢得了机制优势。这也是“央企市营”中“市营”这个概念的最后一条内涵——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经营。我们央企愿意和民营企业、外资企业享有同等的机会。我们彻底摒弃了过去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在市场中奋力拼搏,逐渐赢得了市场的尊重和认同。
事实上,不管是央企也好,民企也好,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都要遵循市场规则去经营和管理,都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依靠先进的机制取得发展的动力。即使是民企,如果治理结构落后,管理不科学,同样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。前年我到瑞士拜访过著名的水泥企业豪西姆公司,虽然是家族企业,但是董事会里11名董事都是外部董事,董事长在欧洲出任三家董事局主席,CEO也是社会精英。一个家族公司为了更好地科学管理,愿意把全部资产交给社会经理人管理。我国的民营企业目前大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。
记者:那么您认为在市场竞争中,央企与民企的理想关系是怎样的?
宋志平:我们提倡包容性的增长,央企和社会非公有制企业和睦相处、共生多赢。如果能把央企的资金实力、人才技术、品牌价值、管理优势与民营企业的活力、激励机制和创业精神等有机结合起来,这不是更好吗?
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玻纤,10年前只有1万吨产量,现在已经达到100万吨。这个企业原本是浙江桐乡的一家民营企业,和中国建材合作后实现上市,前几年又引入联想弘毅基金7000万美金。中国玻纤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企业,现在又到美国去投资,到埃及建厂,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。这个例子就说明,央企、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完全是可以在资本层面合作的。
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融和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。在这个大的市场体系里,央企、地方国企和民企高度融合、互为补充,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分开,事实上也分不开。中国建材的实践证明,央企和民企不是对立关系,而是互相补充、互相带动、互相合作、互相学习的关系,二者在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融合之中,实现了“国民共进”的良性发展。(记者朱剑红 陆娅楠)
来源:人民日报 编辑:张少虎